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揭秘京城女殡葬师:陪伴人生最后旅程,15年服务万余逝者,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85后”的卫艳茹生于吉林省通化市,从小活泼爱动。高考填报志愿时,卫艳茹选择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只是觉得这个行业是个冷门,毕业后比较好找工作。”当时她的爷爷很支持她的这个决定,认为“这是个行善的行业”。
2007年毕业后,卫艳茹进入殡仪馆行业工作,先后在遗体整容、遗体火化、司仪、主持、引导员等岗位工作。她记得自己工作的第一个月几乎每天都会哭,看到遗体会哭,看到逝者家属哭自己也会哭;每天会做梦,会梦到遗体。尽管这样,她还是坚持住了,只想尽自己所能送逝者最后一程,给他们最后的体面。
当时同班的50人约有一半一毕业就转行了,后又有因殡葬工作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不高等因素陆陆续续离职的,但卫艳茹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
殡葬师被称作“人生旅程的送行者”,卫艳茹很喜欢这个称呼。作为一名殡葬礼仪师,她平均每天要主持3场这样或那样的告别仪式。
4月份,卫艳茹的工作还相对轻松,但一般每天也需要主持两场。到了冬季,尤其是1月,被送来的逝者多了,相应的告别仪式也多了起来,她曾一口气主持过9场告别仪式。有的告别仪式上只有几位亲人,有的会有四五百人参加,短的告别仪式十几分钟就可以结束,长的也能持续1个多小时。不过短也好长也罢,卫艳茹都不敢掉以轻心。
不少家庭讲究要在中午前,甚至天亮前将遗体进行火化,卫艳茹的工作时间也因此被前置了三四个“时区”。她已习惯每天早上5:00起床,6:10前到岗,6:30正式开始她一天的工作——接待家属,核对逝者基本信息,安排家属站位,将悼词组织成文,然后开始主持告别仪式。
“有的逝者身份证上的年龄和实际年龄不符,有的名字的念法需要和家属确认,比如名字里有个‘俊’,你不能说别人叫了一辈子的‘zun’(四声),你在告别仪式上念‘jun’(四声)。”卫艳茹一直觉得,一个人的葬礼只有一次,需要严谨认真对待,“哪怕说错一个字,都会觉得对不起逝者和家属。”有时连续几场下来,整个人都虚脱了。
尽管已是位十分专业的殡葬师,但卫艳茹有时依然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2017年11月,北京市大兴区突发一起火灾,一位10岁左右的小男孩因窒息而亡。男孩身上并没伤痕,他安安静静地躺在棺椁里,像是睡着了一样,“乖巧的让人忍不住再去摸摸他的脸蛋”。
“但一想到这么小的小生命就到此为止了,我就完全控制不了自己了。”卫艳茹也是位母亲,女儿今年10岁,她完全可以体会到小男孩父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那场告别仪式上,她特意放低、放缓了自己主持时的声调,一边流着泪,一边念完了悼词。那天下班回到家,不等女儿跑来要“抱抱”,卫艳茹就一把走过去紧紧抱住了她,许久没撒手。
虽然要把控告别仪式全场,对逝者的人生进行总结,招待、引导前来的逝者家属、告别者,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这一群体,有人拒绝和他们握手,甚至不会直接用手去接他们递过来的东西,“也有人问起我在哪儿上班,我说在殡仪馆,他们就会本能地往后退。”
在工作的第15个年头,卫艳茹已经历过近万场葬礼和告别。每年,约有1.3万位逝者被送往她所在的北京市东郊殡仪馆火化,在此之前,其中约5000个家庭会为逝者举行告别仪式,包括告别为情自戕的女儿、横遭意外的丈夫、死于大火的10岁男孩、得以善终的100岁老人……
告别厅就像是个微型社会,工作的15年间,卫艳茹见证了很多温情,也目睹了很多虚伪和丑陋。逝者在被整理、装扮后推进这里,出席完自己的葬礼再被推向一团约900°C的炉火。
形色各异的鲜花环绕着始终“沉默”的主角,不同分贝的音乐、人声奏着最后的挽歌——有人嚎啕,有人默默淌泪,有的念起了老伴生前写的情书,有的吵闹着分家产,有人把孩子生前最爱的玩具塞进了棺椁,还有人悄悄撸下了棺椁里未婚妻手上的钻戒……
“是人都会死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现在,好好活着,不管有钱没钱,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现在的卫艳茹豁达、开朗,她说自己不会计较很多,不会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尽量让自己开开心心过每一天。
闲下来时,卫艳茹喜欢研习茶道、练书法,喜欢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她很享受这种简单的幸福。一旦工作起来,卫艳茹依然很拼,“把能考到的证书都考到手,能多学点就尽量多学点”。工作15年来,卫艳茹先后获得“第八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殡仪服务员职业竞赛特等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等荣誉。
“作为一名殡葬工作者,虽然无法做伟大的事,但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细小的事。用爱去抚慰逝去的灵魂,送他们走好人生的最后一程,用温暖去安抚活着的家属,让他们在以后的日子可以少些生死永别的凄苦。”卫艳茹说。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好温情啊,这位女殡葬师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为了给逝者的家人带来安心和安慰,她付出了那么多努力,真是令人敬佩。每看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我都感觉很难过,但我相信这位女殡葬师一定能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并以此为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京的殡仪馆一直都被我当做是一个神秘的空间,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在那里。这位女殡葬师15年送走万余人,她的人生经历一定也很丰富多彩吧!希望她能继续坚持这份工作,为逝者们尽一份心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以前对殡仪行业的想法很偏激,觉得它比较黑暗和压抑,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新的理解。这位女殡葬师的行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珍贵和人生的意义,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写得非常细腻,让人感受到这位女殡葬师对逝者的敬重和对家属的关怀。我觉得这份工作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颗心怀 compassion 的赤诚之心。我想问一下她的儿子是如何看待她的工作的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出生2小时到104岁的人生经历,这份阅历足够感人,这位女殡葬师应该见证了很多人生百味吧!我觉得她一定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人生意义的故事,期待有机会能和她在一次分享会里交流。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中描写很细腻,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她的生活经历。我特别想听听那些关于死亡的感悟,这位女殡葬师的年龄应该让她对生命有一个更深层的理解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位女殡葬师的故事真的很让人感动,她用自己的行动为逝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了慰藉和帮助。我相信她的工作不仅是她的职责,更是她人生中最光荣的一件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很重要,它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也能更理性地看待死亡这件事情。希望社会能对殡葬行业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让像这位女殡葬师这样的人能够更好地工作!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有点不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用这种方式写这篇文章。我觉得这个题材比较严肃敏感,应该更加尊重逝者的隐私和家属的感受。我认为这样的报道可能导致过度曝光和传闻,不利于社会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从小就对死亡感到恐惧,但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感觉有些豁然开朗了。这位女殡葬师的故事告诉我,死亡并非可怕的事情,它只是生命的一种自然状态,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拥抱人生。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写的真不错!这种题材的报道很难做得好,作者把女性视角和职业故事融合得很好,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是她从年轻到年老,都在接触生命的轮回,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我很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女殡葬师的故事,比如她有哪些过硬的技巧和经验,还有她对这份工作的看法!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很明显,是想通过讲述一位女性殡葬师的故事来歌颂她的奉献精神和逆行人生。不过,我更想知道的是,这位女殡葬师是如何克服的心理障碍和社会压力?以及那些逝者中最让她感动的事情是怎样的?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报道写的不错,但是我觉得有几个点需要探讨一下。例如,这位女性的职业选择是否受到性别意识的影响?她的工作生活对家人有哪些影响?还有就是在殡葬行业,女性遭遇的心理压力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我希望作者能够进一步挖掘这些方面的内容,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行业的现实情况。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关于老人离开时家人表达悲伤但又感到释然的句子,这让我想到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这一事,如何带着珍惜之心去走完人生的路?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女殡葬师是一个很有阅历的人,应该能讲述很多故事。希望这个系列报道可以深入地呈现她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她对生命的感悟,让我们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更深地了解死亡、人生和意义。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没有把点子发挥好。15年送走万余人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数据,但是如何展现出这位女性的丰富阅历和深刻感悟呢?文章就停留在简单的描述上,缺乏细节和深度挖掘,没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有了思考死亡的勇气,我们该做的其实就是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虽然不确定我是否可以像这位女殡葬师一样勇敢面对死亡,但我希望自己能带着对生命的热爱去迎接挑战。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