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整形整容

钱学森与母校北师大附中的百年情缘北京师大附中是重点吗

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门前钱学森青年雕像

钱学森的高中毕业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室

老学校大门

◎孙艳

2019年10月31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但他创造的奇迹仍然推动着我们国家国力的发展,他的高尚品德仍然激励着很多人。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如此伟大、数不胜数,他的学识面如此广阔、博大精深,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概括他的身份,只能笼统地称他为“大科学家”,然后再加上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功勋章获得者”等诸多头衔。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钱学森的母校,校园内有一座钱学森纪念馆,仔细参观馆内有关钱学森的丰富展品,能让你深刻理解这位“杰出人才”是如何炼成的。

直到晚年,当我坐车经过时,我仍会远远地望一眼母校。

钱学森八十多岁的时候,在思考“教育理论、思维科学与脑科学”问题时,写下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十七个人的名字,在博物馆里我们也能一一认识这些人。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是钱学森的母校。1923年至1929年,中国处于动乱之中,北京更是动荡不安,但钱学森却幸运地拥有了这个“特别优越的学习环境”,结识了一批学识渊博、有责任心、心系祖国的优秀教师,受到了当时中国最进步、最开明、最优秀的教育,为他日后的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中学之前,钱学森曾在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附属小学,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读过四年书。北师大附中副校长梁元操告诉我,这所小学后来搬迁,原址并入北师大附中。“也就是说,钱学森先生在现在的北师大附中校园里度过了至少十年的时间。”

钱学森小学就读的那栋两层红色木结构小楼至今保存完好。钱学森在世时,附中将这栋小楼改建成钱学森事迹陈列馆。“陈列馆是2009年夏天布置的,我们想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开馆,比如钱学森毕业多少年了,回国多少年了,或者钱学森生日的时候。可10月底,钱学森去世了,他儿子钱永刚告诉我们……那天北京下着大雪。”10年后,谈起此事,陈列馆的组织者之一梁副校长仍感叹,“我们还是希望钱学森能过来看一看。”

钱学森曾多次回到母校,晚年身体欠佳,不能再来,“但他说,每次坐车经过这里,都要远远地看看这里。”钱学森告别仪式结束不到一周,他的妻子姜英教授就来到这里,“代他来看望,完成他的夙愿”。

此后,钱学森事迹陈列馆更名为钱学森纪念馆。

父亲教他“写文言文”,母亲教他“爱花爱草”

钱学森出生那年1911年12月11日,正值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武昌起义才刚刚两个月,清朝刚刚覆灭,各路英雄豪杰都伺机出手。

我们都知道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他的家庭有多么伟大。

钱家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的后代,是江浙一带的望族,至今仍出了许多人才:钱玄同、钱穆、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其琛……钱学森的堂兄薛居是杰出的空气动力学专家;薛居的长子和小儿子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钱永健更是诺贝尔奖得主;次子则是计算机界最高奖项“图灵奖”的获得者。

在钱学森纪念馆,我还见到了他的父母。钱学森的父亲钱家峙(字俊辅),先就读于我国最早中西结合的学校之一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后留学日本。他曾与鲁迅等五人共同居住于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旧居。回国后,他致力于教育事业,为他的学生和儿子带来了启蒙思想。

钱学森的母亲张兰娟,深谙中国古代文学,精通琴棋书画、女工、数学,记忆力超群,想象力丰富,不仅教儿子读书写字、背诵古诗词,还教他热爱大自然。

钱学森列出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17个人中,第一位就是他的父母:父亲教他“写文言文”,母亲教他“喜爱花草”。

其实,钱家之教给儿子的远不止这些。他从不死板地教儿子任何东西,而是激发他的好奇心,培养他的各种兴趣爱好。他送钱学森学钢琴、小提琴、画画,让他感受美;带他去采集岩石化石、捕捉昆虫、做标本,让他接受科学启蒙,还给他买了大量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书籍。钱学森曾在《人民日报》上这样评价父亲:“他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为我打开了艺术、音乐、文学的新世界。”

1914年,钱家峙携妻儿来到北京,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工作。几年后,钱学森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小(现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1920年转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小。

这所小学来头很大,办学理​​念先进开放,师资队伍选拔严谨,课程丰富多彩,从书法、音乐到地理、自然,一应俱全。钱学森十分感谢班主任于世建教他“博学善文”,自己也列入了17人名单。

在钱学森纪念馆里,半个房间已恢复成昔日的教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李雷告诉我,一天晚上,邓颖超乘车而来,“车上没有别人,只有她和司机,她在这个教室里呆了很久”。邓颖超是这所小学聘请的第一位女教师。纪念馆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记录的是1921年9月的一次晨会。照片最右边站着的就是邓颖超,旁边还有一大群孩子,很难分辨出哪个是钱学森,但他肯定在其中。因为这个关系,钱学森回国后,就尊称邓颖超为“邓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_北京师大附中是重点吗_北京师范大学附中

照片左侧是钱学森读书的小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纪念馆,著名电影《城南旧事》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几乎不看电影、性格沉稳内敛的钱学森看了这部电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那时他已经70多岁了。

“我们会感激几十年前在师大附中受到的教育。”

1923年,钱学森考入北师大附中,后来他不止一次提到母校对自己的影响。“我一生中有两个高光时刻,一个是在北师大附中,另一个是我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北师大附中六年的学习生活,对我的人生、我的学识、我的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几十年前在北师大附中受到的教育,是我们一生都感激的,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

北师大附中原名五城学校。北京人都知道四九城,那五城是什么呢?梁副校长说,应该是指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也就是整个北京城!学校敢起这么隆重的名字,是真的有底气。

戊戌维新运动被镇压,但维新运动提出的废除八股文、培养新式人才的主张势不可挡。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成立。为了给大学输送人才,各省也需要设立中学。中国历来在私塾或书院教授四书五经,传授孔孟之道。新式学校该如何办?无人知晓。于是,1901年11月,政府独立创办了吴城学堂,作为各省学习的典范。1902年,学校改名为吴城中学,我国从此有了“中学”的概念。辛亥革命后,几经易名,1923年成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这所学校不仅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公立中学,也是我国中学教育的典范。著名教育家林立如任校长期间(1922-1930),也大胆创新,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学校首创课间体育锻炼制度,实行男女同校(早期分班)、“三三”学制、文理分科,还依托师范大学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自行制定课程标准,自行编写教材。林校长的全人教育,强调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全面发展,学习重在理解而非死记硬背。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基础。 除了每个人必学的系统知识外,它还开设了70多门选修课,从天文学、微积分、测量学到哲学、修辞学、伦理学,甚至音乐、美术这些属于“次要学科”的课程也毫不含糊,因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是全人教育的一部分。

有些课程采用大学教材,有些则直接用英语授课。学校还开设了日语、德语、法语等第二外语选修课。钱学森选修了德语,他的语言基础在二战后跟随美国导师去德国审讯纳粹科学家时派上了用场。

虽然课程很多,但钱学森后来回忆说:“我一点都不觉得压力山大,精神上没有压力,也不觉得吃力。没有人为了考试‘熬夜’,也没有人死记硬背书本。”“附中学生求知欲强,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我们在学校玩得很开心,天黑才回家。”大家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老师们的教学理念非常先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智力为目标,不看学生背了多少、考了多少分,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理解了多少。

1924年1月,鲁迅应邀到附中发表《天才之前》的公开演讲,强调天才是靠那些能使他成长的人来培养的,就如花草树木需要土壤一样,“没有土壤就没有花草树木,所以土壤其实比花草树木更重要。”

师大附中就是这样一块沃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钱学森是他们当中的骄傲。

对他影响较大的17个人中,有7位是附中的老师。

钱学森列出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17个人中,有7位是附中的老师,可见这段经历对他意义非凡。

语文老师董鸾被钱学森列为七人之首。董老师不仅读孩子们“精彩、绝妙”的文章,还经常把语文课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课,批判时弊,传播民主、科学、爱国思想。1935年初夏,钱学森赴美留学前,曾去探望董老师,他并不知道当时老师已经在为共产党做地下工作。有人说,老舍《四世同堂》中深情款款的钱默茵先生就是以董鸾为原型的。1955年,钱学森历经艰辛回到祖国,立即激动地去探望董老师,却收到了老师去世的悲伤消息。

钱学森自幼喜爱绘画,后来父亲送他去美术老师高希顺办的暑期绘画培训班学习,老师教得好,学生学习刻苦,天资聪颖,进步很快。多年后,钱学森曾对儿子说,如果他没有成为科学家,很可能就成了画家。高希顺和毛泽东同乡,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一个以国画闻名,一个以文章闻名。毛泽东当上国家主席后,高希顺送给他一幅国画——《华灯下的哈巴狗》,提醒主席不要去讨好哈巴狗这样的小人。现在,纪念馆里有一幅这幅画的复制品,画得十分逼真。

数学大师傅仲孙治学严谨,文言文造诣深厚,他用文言文编撰讲义,将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科学体系融为一体。但最让钱学森难忘的是他强调定理是逻辑推理的必然结果,“没有第二个定理,在中国如此,在世界如此,在火星也是如此。”傅仲孙为钱学森打下的数学基础,以及他种下的“严谨治学”的种子,让他受益终生。

校长林立如不仅统领全局,还讲授伦理道德。深谙教育之道的钱家峙甚至将儿子带到校长家中向他学习。林立如讲课通俗易懂,善于比较、补充中西文化,在道德、哲学、思想等方面对钱学森产生了重要影响。钱学森说他“把伦理道德社会化了”。

此外,生物老师余君石教他解剖动物、采集标本,提高了他的动手能力。近六十年后,钱学森还能背诵博物学老师李岳(世博)编撰的十级硬度顺口溜。李老师也培养了他因材施教、开拓创新的精神。多年后,钱学森在我国贫穷落后的背景下,在我国西北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靠着这种精神创造了“两弹一星”的辉煌。而化学老师王鹤庆,在那个落后的年代,传授先进的知识,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让钱学森明白了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钱学森在师大附中的这六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时期,他学到了很多知识,爱国主义、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纪念馆里有一件特别珍贵的展品,就是钱学森的高中毕业证,这是他去世前几个月委托儿子交给师大附中的。这张毕业证保存了80多年,保存得如此完好,足见钱学森对这所高中的珍惜和重视。

被叶企孙破格录取,转行航空

1929年,钱学森考入当时铁道部直属的交通大学。这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教学政策先进,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办学,被誉为“东方MT”(东方MIT)。毕业生无需参加入学考试,即可赴欧美留学。尤其是该校的铁道机械工程专业,是全国唯一的。坚持实业救国的钱学森,希望像詹天佑一样,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做出贡献。

救国救国的责任重大,但钱学森的大学生活却很轻松。因为在师大附中学过很多大学课程,又因为天赋很高,所以在入学的前两年,他可以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文艺方面,参加过军乐团、管弦乐团、雅士社等多个艺术团体,纪念馆里还有他演奏的口琴。可以说,他是音乐界的尖子生,尖子生中的音乐家。大学期间,他在《浙江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题目竟然是《音乐与音乐的内容》。此外,他还对摄影很着迷,很多作品都达到了专业水平。

钱学森并不认为这些事情影响了他的学业。相反,纪念堂的一块匾牌上写着他晚年的一句话:“正是因为受到这些艺术的熏陶,我才能够摆脱固执和机械的唯物主义,思维更加开阔,更加灵活。”2005年,他还对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仅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次年1月,日本飞机轰炸了上海,但国民党无力应对,因为当时中国只有270架飞机,大多数飞机无法起飞作战。钱学森意识到航空比铁路更重要,飞机比火车更能保卫国家。此后,他开始学习航空知识。

1934年10月,钱学森以公费留美生身份考入清华大学,主修航空专业。其实他的总分并不是很高,但负责招生的叶企孙教授发现他航空工程专业考了87分,便破格录取了他。叶教授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钱伟长、钱三强等多位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培养大师的大师”。他的破格录取决定了钱学森以后的人生轨迹,也影响了新中国的航天事业。

当时,国内还没有航空工程专业,叶教授和清华大学聘请了国内几位顶尖的航空专家为钱学森提供指导。其中,王柱是中国航空界最早出国留学的先驱之一,曾为波音公司设计第一架商用飞机,并担任杭州制造厂首任主管。王柱和两位交大老师钱兆林、陈世英成为这一时期对钱学森影响最大的人。

1935年8月,钱学森在黄浦江码头登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仅仅一年后,他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来又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成为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工作了整整20年,但影响他的只有卡门教授一人。卡门对钱学森的赏识和不懈的支持,让这个来自弱国的亚洲人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钱学森的能力很强,美国政府允许他做很多涉及军事机密的工作,不过他仍然保留着中国国籍。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1945年,钱学森和他的导师卡门奉美国政府的命令去德国审讯为希特勒工作的科学家。

师大附中国际合作与宣传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宗耀指着一张照片告诉我:“这张照片很有意思,你看,钱学森,钱学森的老师卡门,还有卡门的老师普兰特。这是师生三代人的聚会,只是场面有些尴尬。”

卡门原本是德国犹太人,纳粹上台后逃亡美国。没想到仅仅几年后,以麦卡锡为首的美国右翼分子也开始迫害无辜民众,钱学森就是其中之一。钱学森从新中国成立到1955年顺利回国,他所经历的艰辛可以写成一本书。钱学森回国后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一本书是无法完全描述的。

钱学森认为,回国后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毛泽东、周恩来和聂荣臻。钱学森在美国立下过大功,但他最大的功绩是在连汽车都没有造出来的中国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把一个“人力车王国”变成了航天强国。但钱学森一直强调,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下取得的。发射试验需要大量通信线路,邮电部为他们提供了全国近一半的通信线路。为了保证线路安全,每根杆子上都安排了两名民兵,24小时值守。“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几万人的参与,谁能干出这么大规模的组织动员呢?”钱学森由衷地说。

走出纪念馆,旁边就是钱学森的塑像,一位身着长袍、披着飘逸围巾的年轻人,目光从容、自信满满。我们在探寻他成为大师的路,也希望每天走过钱学森纪念馆、仰望他塑像的学子中,有人将来能像他一样成就一番伟业。(本版图片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提供)

用户评论

安之若素

这篇文章真让我感动!钱学森这种学者风骨令人敬佩,对母校的感情这么深厚,值得我们学习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惯例

钱学森的名字我从小就听说过,没想到他还是北师大附中的学生。文章描写了他与学校几十年的情缘,让人感受到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和人才培养的艰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忆未来

这篇文章点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重点中学教育的作用到底是谁来定义的呢?是否真的应该把所有资源都注重大中小学呢?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珠穆郎马疯@

钱学森的事迹激励人心!他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成为了中国航天领域的一位传奇人物。北师大附中作为他的母校,的确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也是非常棒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笑叹★尘世美

说老实话,“重点”这个词现在听起来越来越空洞了,跟当初的意思好像不一样了。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吧?更看重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残留德花瓣

钱学森的故事确实很精彩,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对祖国、对母校的报效”。不过文章里也提到了北师大附中的发展历程,我想,无论是一般的学校还是重点学校,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出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烟花巷陌

我理解钱学森深厚的情谊,但他毕竟是特殊的个体案例。不能因为某些例子就断定所有重点中学都很好。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路径都不一样,学校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才是。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飞霜

这篇文章让我思考,除了“重点”这个标签之外,还有什么更合理的评价标准呢?或许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的效果等等。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婉笙歌

北师大附中很著名,但这并不代表它一定是最厉害的中学。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学校才是最重要的。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权诈

钱学森的故事确实令人敬佩,但我觉得重点更在于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和对知识的追求。无论读哪所学校,都是需要下苦功学习才能取得成功!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巷青灯

我倒想问问,什么叫做“重点中学”? 这种标签是否真的能够衡量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质量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闲肆

个人觉得北师大附中应该以钱学森的故事为榜样,继续为培养優秀人才贡献力量。而作为学生,也要学习钱学森的勤奋精神和对知识的热忱!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晨与橙与城

这篇文章让人感到深深的感叹。学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致命伤

我觉得“重点中学”这个词已经存在于很多人的思维定式里,我们应跳出这个概念的局限,更加关注教育本身的目的和价值。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羽墨安

钱学森的故事证明了优秀的人才可以在任何学校成长,关键是学生的自身努力和求知欲强不强!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月花魂

我个人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不需要盲目追求所谓的“重点”。应该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兴趣和特长的学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