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整形整容

赵明君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治疗病毒心肌炎的药物

指导

语言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与中医中邪火毒侵入人体的致病机理十分相似,因此,赵明君教授通过明确邪火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内在联系,以“气盛则火”理论为指导,从邪火入手,选用黄连为主药,通过“调降”法,维持“气”与“火”的动态平衡,以达到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目的,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提供依据和新思路。

01

“气盛则火”说

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从古至今,医家多以朱丹溪“阳常有余”的观点为依据,认为“气实”即为阳气亢盛,这种观点过于片面。现就赵明俊教授对“气实即火”的认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1 六气观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人体在千百万年的不断繁衍进化过程中,对这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六气不会使人患病。如果自然气候变化异常,人体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六气就会变成使人患病的“六邪之气”。这时就出现了“气盛”,就是说六邪之气太旺盛了。“六气皆化为火”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六邪之气可以化为火的现象。火气散布到全身,就会出现气耗津液、神志紊乱、风血运行等症状;散布到某一部位,就会出现疮疡、斑疹、肿痛等症状。

1.2 齐机角度

气运指气的运动,气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正常情况下,人体把从自然界中不断吸收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养料,通过四种运动形式,分布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而且由于气化功能的存在,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保持着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了正常生命活动的运行。如果气的升降失常,就会导致脏腑组织功能失调,使人体发生各种疾病。这时的“气实”就是气不畅。比如暴饮暴食或嗜好肥腻食物,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运化失调,气会聚于胃肠,化为火,就会出现胃火上炎或大肠湿热的症状。

1.3 阳能量角

如果因风寒阻滞肌肤,正常的阳气就会受阻,从而化为火。如果体质平素以阳为主,阳气就很容易亢进,从而化为火,沸腾阴液。此时既有实热,又有假热,临床要结合情况灵活把握。此时的“气实”就是阳气亢进。

02

“气盛则火”

病毒性心肌炎

经查阅中医文献,未见病毒性心肌炎的专门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收载“心病”一病,认为与温毒之邪受邪,上行于心脏,损伤心肌及包膜,致发热、惊悸气短、胸闷等症有关。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归入中医“心悸”、“胸痛”、“惊悸”、“虚证”等病种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外邪温毒、体质虚弱、情志失调、饮食失调等所致,主要与“火”有关,包括温邪火、痰火、七情化火、瘀血火、热毒火等病理因素。

心脏的病位虽在心,但肝、肺、脾、肾等脏器均可受累。《温热论》:“邪气温盛,先犯肺。”肺通于皮毛,开窍于鼻咽,有时邪气温毒从皮毛表层侵入,或从口鼻进入,造成肺卫不和,正邪相争。体质虚弱者,邪毒易盘踞而入体内。因肺主五脏,贯通心经,行气血,邪毒便可顺着从肺到百脉的路径侵入血脉,而血脉又以心为主,邪毒入血,通于心,或损伤其阴阳,或使心经瘀滞,从而发生心脏疾病。 心主喜于心,脾主思于心,若日久忧虑、心情不悦,则可使心脾劳累过度,以致气滞,火化为痰,痰火扰心,以致心脏病。若饮食不洁,邪热毒随食物经口入体,化为湿热温毒之火蕴结于胃肠。若脾胃功能不佳,或邪毒重,湿热温毒之火可从胃部沿脾经入膈,入心,损伤心脏,引起心力衰竭。可见邪火既是促使机体发病的病理因素,又是疾病过程的病理产物,充分说明了邪火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朱丹溪主张“气实为火”的观点,表明了“火”在疾病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气实为火”,即正常人体内的阳气(生理之火)由于某些诱因(如外感温毒)而变得过于旺盛,可以化为火。这种火可以是郁火、痰火、火毒等病理之火。从哲学思辨的角度看,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经历量变与质变的转化,可见由“气”到“火”的转化符合这一客观规律。由“气”到“火”的转化,必定是由于“气”(量变)的积累,突破了它所能承受的“度”,从而发生质变,产生了新生事物,即“火”。这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关键。

03

治疗病毒心肌炎的药物_病毒性心肌炎的首选药_病毒性心肌炎药物

从“气实为火”论治

病毒性心肌炎

3.1 理气清热

基于前文中“气”与“火”的哲学关系,防止“气”与“火”的转化,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①减少“气”的来源,防止积累,使之达不到质变的“度”,即采取“理气”的方法;②给“火”一条生路,即采取“泻火”的方法。通过“理气泻火”的方法,量变达不到质变,把所谓的“度”消灭在萌芽状态。二者处于动态平衡,可使“余气”恢复正常阳气,使“衍生火”恢复生理火。

3.2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

3.2.1 黄连的“理气降火”

黄连属于毛茛科,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热病目痛,眼角伤痛,流泪,明目,肠泻,腹痛,痢疾,妇女阴部肿痛”。黄连主入心经,味苦,性寒,苦能泻下,寒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所以苦寒相配,有很强的清热降心火之功,可治疗热入心营所致的高热烦躁,心火亢盛所致的惊悸失眠等症。外感温热火毒,与现代医学中的病毒感染无太大区别。 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过程中,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B3)是主要的发病机制,因此黄连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潘晓莉等通过体外抗炎实验得出结论,小檗碱的药理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下游炎症因子如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等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抗病毒的作用。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因子的释放是患者出现高热、流涕、身痛、咽痛、口渴、代谢加速等症状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建议使用清心火的药物,主要是小檗碱,是阻止病情进展的重要手段。

黄连还入胃、肝经。足阳明胃经是气血多的经络,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的源头,属胃,上接脾,脾又能从胃上行至膈肌,入于心。黄连不仅能通过调理阳明胃气,将大肠内多余的气排出体外,不让多余的气顺着经络上行到心脏化为火,还能间接地将胃所生的水谷精气输送到心脏的心包肌,有利于受损的肌肉心包组织的快速恢复。肝脏负责疏通和调理气机。 因此,若心经被痰瘀热邪所阻,入肝的黄连可以疏通肝气,恢复气的运行功能,使气血运行顺畅,从而疏散阻滞经络的痰瘀热邪。钱晨曦等认为,小檗碱可以激活腺苷5'-单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活性,从而保证缺血心肌能量的有效供应,减轻心肌缺血程度,减少心肌细胞凋亡。

总之,黄连通过心、胃、肝经,以“调”“降”为手段,既能防止气实化火,又能清火化火,还能将经络中的痰瘀热毒彻底散失,因此,黄连可作为以“气实为火”理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首选药物。

3.2.2 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血液循环不畅的产物是瘀血,而水液代谢不良的产物是痰液。中医历来有“津液与血同源”之说,血不畅则为水,水滞久则生痰。痰瘀常可交替发生而致病,有的人因瘀而生痰,有的人因痰而生瘀。因此,痰瘀阻络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机,活血化瘀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治疗手段。治疗上以瓜蒌、半夏化痰,丹参、红花活血化瘀。 瓜蒌注射液作用于腺苷二磷酸(ADP)或花生四烯酸(AA)途径,明显抑制兔血小板和血栓素A2的活性,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金银花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炎作用,被誉为“草药中的抗生素”。庄莉等报道,金银花中含有绿原酸、咖啡酰奎宁酸等抗病毒活性物质,其中绿原酸能明显抑制柯萨奇病毒B3,从而起到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现代中药药理学证明,金银花具有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清除内毒素、抗氧化、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等作用。清热解毒药与活血化瘀药合用疗效明显优于单一使用清热解毒药。 因此,在使用黄连的基础上,酌情加入一些活血化瘀药物,可以增加黄连清心火的能力。

3.2.3 解郁益气养阴

有些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加之疾病本身具有火毒痰瘀相生的特点,使得病情非常容易复发或者久治不愈。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状态,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因此,在原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疏肝解郁、安抚情志、改换性质的药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欢皮、莪术、远志、柴胡等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改善心血管微循环障碍,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有些患者治疗不当、不及时,或长期患病,导致气阴亏损。有些老年人或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基础条件较差,免疫力低下,此时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主。研究表明,黄芪能明显降低心肌细胞内病毒滴度,清除体内自由基,通过抑制病毒的自我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目的。

综上所述,黄连一方面可以“理气”“降火”,使多余的气不能转化成火,将已经转化的火清出来;另一方面将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化痰药、补气养阴药引入心经,直接作用于痰、瘀、热、毒等火邪靶点,双管齐下,达到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目的。

04

临床病例

患者,女性,35岁,2018年11月13日初诊。患者反复心悸两周,一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心悸、气短,持续低热,咽痛,四肢酸痛,乏力,吃“感冒药”好转。心悸2周前出现。当地县医院门诊检查提示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明显升高;心电图提示:T波低平、ST段稍压低。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给予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及口服心苏宁胶囊、辅酶Q10等药物。治疗10天后,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来我院就诊,给予中医治疗。 现症:心悸气短,身倦乏力,面色潮红,咽痛,口干口苦,夜寐不宁,纳呆不思,舌红苔黄腻,舌下脉曲折,脉滑。证候诊断为“痰热扰心瘀阻”,治以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为主。 方药为黄连温胆汤加减,组成:黄连6g,知母10g,半夏10g,陈皮6g,茯苓12g,赤芍12g,丹参15g,香附10g,石菖蒲10g,灯心草3g,青蒿12g,牡丹皮12g,麦冬15g,蝉蜕6g,炙甘草6g,共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11月20日复诊:服药7天后,患者心慌、口苦、口干、咽痛等症状有所改善,但仍主诉全身乏力、睡眠不佳、纳呆。故将上述方剂中去掉青蒿、牡丹、菖蒲、灯心草、蝉蜕,改为炙黄芪30g、北沙参15g、葛根12g、山药15g、远志12g、琥珀粉3g(水煎服)、酸枣仁15g(捣烂)、鸡胗10g,共服14剂。 12月4日三诊:服药14天后,患者心慌气短逐渐好转,全身乏力、夜间睡眠不佳、食欲不振等症状改善。复查:血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明显下降。心电图: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水平。后继续服用原方对症治疗,1个月后,上述症状基本消退,患者再未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注:病毒性心肌炎多因病毒感染引起,进展期常伴有微循环障碍及心肌免疫损害。赵明军教授认为,这与火毒、痰瘀等致病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咽喉肿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支持痰热扰心证,故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宁心。患者可见舌下脉络迂曲,说明亦有血瘀。火毒、痰瘀相互交织,易致病情反复,不易治愈。故略加赤芍、丹参、香附等,以行气活血。 火毒最易耗气伤阴,所以后期治疗方案中加入了山药、葛根、北沙参等,滋阴补气,帮助受损的心肌细胞尽快恢复。火毒痰瘀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病理特点,在清热解毒化痰的同时,要注意调理气机,给邪气以出路。方中以黄连为主,另加陈皮、半夏、香附等理气,黄连、知母、白藓皮等泻火,既可以防止气虚化火,又可以清火化火,达到治疗的目的。

05

概括

病毒性心肌炎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因“火”邪所致的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痰瘀互结、热滞心络等病理改变是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基础。因此,以朱丹溪“气旺则火”理论为基础,选用中药黄连作为“火”邪的主药,采用“理气泻火”的手段,使气旺不能化火,已化火的火得以清化,药物入心经,达到治疗目的,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丰富了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