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整形整容

白雪的寻亲之旅:离家后的白雪何时能与奶奶重逢?

今天给各位分享白雪的寻亲之旅:离家后的白雪何时能与奶奶重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编辑 | 桑代克的猹

话说回来,话剧艺术的再现手法,有的时候是满足不了话剧创作所需的手段。话剧《白雪》在情节发展中有几个辅助的情节需要处理,如爸爸丢掉白雪、奶奶寻找孙女、白雪寻找妈妈、奶奶去世、勇宇收破烂、兰兰卖米肠场面等等。

这些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事件,不可能都编排在具体场景里,因此,作家李光沫巧妙地设置了幕间戏,将这些戏编排在幕间中。但是要在短短的有限的幕间内,用再现的手法展现以上的事件具有较大的困难。

方美善导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借用了虚拟表演的手法,克服了再现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奶奶寻找孙女和孙女寻找妈妈的戏整合在一个幕间中,通过演员虚拟的表演,即奶奶跟跄挪步吃力地喊着“白雪,白雪”;白雪在对面嘶哑地喊着“妈妈,妈妈”,他们同在一个舞台,却视而不见,擦肩而过。

这段幕间戏用演员的动作恰恰放大了舞台时空他们在台上的物理时间仅仅1分多钟表现了几天几夜她们在舞台上实际占有的空间仅仅是舞台有限的空间,却表现了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

揭示了奶奶与孙女儿俩寻找亲人的恳切之情和一路上的艰辛。除此而外,奶奶去世、卖米糕、收破烂等情节也是用同样虚拟的表演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虚实相生的舞台时空

“无论何种样式的西方戏剧,其舞台时空都是纯物质的、可见的””,这种舞台时空就是“实”的舞台时空,也就是说这种时空观众是可以直观的。“而中国戏曲的舞台时空却不独立存在,它与演员的唱作念打共存。”

"这种“虚”的舞台时空观众是不能直观的,这种时空给审美主体传递的不是舞台物质的再现,而是演员的内心反应一种间接地审美感受,它不是自然之景,而是剧中人物的心境和心画。

话剧《白雪花》的舞台时空虚实表现比较明显。场景戏时空基本是观众可直观的物质性的舞台时空。相反,幕间戏的时空基本采用了非直观的,只有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揭示的“虚”的舞台时空。

然而,现代戏剧兴起以后,即使是观众可直观的物质性的舞台时空,也采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段。

传统的写实的戏剧舞台时空,基本就是以再现的手段真实地再现即刻的生活场景。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雷雨》时空、《茶馆》时空等。严格的说这样的舞台才能说是可直观的是的实的舞台。

而当今改革传统的再现手法,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创作实的舞台。话剧《白雪花》亦如此,《白雪花》实的舞台基本上体现在具体的场景戏中。

但在这些场景中背景设计采用的是虚拟的绘画背景,而其他的饭桌、菜盘、被褥、挂历、医用床等大道具采用了可直观的物质化的真实的道具,如此虚实结合就构筑了一个比较实的舞台空间。

话剧《白雪花》的舞台演出非直观的舞台时空场面基本都在幕间戏。

如:白雪养父收破烂和养母卖米肠的那段幕间戏,观众直观到的是剧场舞台提供的物理空间和表演者表演的物理时间。但通过演员的台词和具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时空远远超越了舞台物理时空。

观众能通过演员的这段表演,可以看到他们走街穿巷的空间,也可以看到从早到晚忙于干活的时间。看来,正确地运用“虚拟”的舞台时空的表现手法,有助于提高戏剧的演出效果,推动剧情的发展

虚实相生的情感表现

话剧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门艺术,它主要通过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的情感体验进行创作。“情感”是话剧艺术的生命所在,

情感的缺失将导致话剧艺术的匮乏空洞。因此如何表现话剧艺术中的情感,是话剧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所谓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反映形式,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按照生活的逻辑自始至终贯穿全剧。也就是说不去做特别的艺术处理,情感自然存在。

而话剧《白雪花》在艺术处理技巧上,“情感”表现成为了导演的重要艺术处理手段,也是话剧《白雪花》的创新所在。

终观话剧《白雪花》从剧作结构来看,它遵循了情节的发展逻辑:而从导演创作结构来看,它遵循了情感的发展逻辑。

导演在进行二度创作时,一方面按照情节发展逻辑展开剧情,另一方面围绕白雪情感的发展逻辑又将剧情推向高潮。

按照情节逻辑展开剧情的场面,通过演员逼真的表演传达舞台真实的情感,即用台词、肢体动作等“实”的表现手段传情达意。

如白雪“妈妈,妈妈”焦急地寻找妈妈的台词和精疲力尽地爬在饭桌前睡觉的肢体动作,直接表现了白雪痛苦无力的情感,使得观众通过直观的舞台形象体验其中的真情,强化了戏剧演出效果。

按照情感逻辑发展剧情的场面,尤其仅仅用“实”的手段传达不尽所要表达的情感的时候,借用音乐、歌曲、音响等“虚拟”的表现手段放大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极度渲染即刻的情绪,营造了激烈的剧场效果

如白雪奶奶在小吃部门口与白雪相逢的那段戏,奶奶见到白雪又是兴奋又是放心、又是难过、又是幸福,白雪见到奶奶也同样,高兴、委屈、幸福一起涌上小白雪的心头。

两人相逢后仅仅地拥抱在一起,相约永远生活在一起。但不幸的是奶奶由于极度的兴奋,心脏病发作离世而去。

导演为了放大奶奶的死,她通过白雪的哭声、叫喊声以及暗灰的灯光效果,加之音乐的烘托,整场戏极其凄凉,即揭示了此刻白雪的哀痛之情,也暗示了白雪坎坷的未来生活。勾起了观众对白雪的极大同情之心。

再则,白雪在医院了解到自己经成为了养父养母重大的经济负担,决定拒绝治疗走出病房那段戏。白雪还没有来得及走出病房,已晕倒在病房里。此时导演用一段小提琴音乐揭示了白雪痛苦的内心。白雪真实的表演和虚拟的小提琴音

乐融为一体,营造了凄惨悲凉的气氛,使得观众洒泪沉思。在话剧《白雪花》中演员的真实表演与音乐、音响以及灯光效果相融合营造的感人的戏剧场面较多,所以,情感的表现成为了《白雪花》的重要特征之一。

真诚的情感不仅是艺术创作基石,也是艺术鉴赏的生命力。

话剧《白雪花》的缺憾

话剧《白雪花》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走出延边,冲进全国戏剧艺术展演获得了最高的“文华新剧目”奖,这无疑是对朝鲜族戏剧的一次肯定和认可。

剧作缺乏逻辑性

话剧《白雪花》是一部情节剧,它以开放性的结构展现了剧情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整体情节结构基本不存的大的问题,但有几个关键性的情节破坏了整体的戏剧效果

生父丢掉白雪的情节

白雪的亲生父亲为了圆出国之梦,故意丢掉了白雪,它既不符合人们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也不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即使这个社会存在这样的事情,那也是极其个别的,并不代表整个社会具有的普遍现象。

作家以这样一件不为人接受的个别事件,构成情节,过于牵强,不符合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原则。因此,在剧情发展中,这个情节破坏了话剧《白雪花》的直实性。每场演出观众一到这个情节就会从戏中跳出来,从而也就破坏了戏剧的完整性。

然而,这样一个缺乏合理性的事件能够被观众接受的主要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这件事情勾起了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对单亲、无亲孩子的养育问题的思考同时引起了对我及我周边孩子养育问题的反思和反省,进而引起了社会对“孩子的成长究竟需要什么?”的思考。

白雪的“大人”化根据整个剧情来看,剧中的白雪年仅5岁,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比起其他同龄的孩子确实早熟。但剧中塑造的白雪过于成熟,与生活的逻辑不服,有明显的“大人”化趋向。

白雪因病住院后,知道了治自己的病要花很多的钱,为了减轻养父母的经济负担,幼小的她决定拒绝治疗,离开养父母,这一场面确实让观众揪心,勾起了观众对白雪的深切同情,营造了强烈的戏剧气氛。但是由于夸大了白雪的成熟,失去了真实感,观众带着遗憾离开剧场。

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原则之一,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话剧《白雪花》在编写剧本的时候,存在一些缺憾然而白雪花的经历是当时朝鲜族社会“无亲”、“单亲”孩子所经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情。

整个社会因“出国热”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话剧《白雪花》从养育孩子这一侧面,给予了一次深刻反思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